当前位置:汽车产业互联 >资讯 > 新闻 >

北京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草案发布 打造27条客流走廊

发布时间:2020-04-13 来源:中国客车网 作者:诺一

  2020年4月10日上午,《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草案)》正式发布,明确北京市将打造27条主要公交客流走廊。同时,首次为公交线网设置“3+1”层级,各层级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以及发车频率等服务标准。  

  公交线“八横、六纵、三环、十放射”

  规划草案基于“先定走廊、后定线路”的原则,利用大数据识别出“八横、六纵、三环、十放射”共27条主要公交客流走廊,既布设市郊干线、市区干线,同时根据客流需求特征布设普线和多样化线路,形成“棋盘+环+放射”的地面公交骨架网络结构。

  其中,包括长安街、西单南北大街、北苑路等11条早高峰轨道交通满载率高、需要公交分担客流的走廊以及安立路、平安大街、朝阳路等14条既有公交主要客流走廊。干线、普线、微循环线与轨道线路形成互补和换乘关系。

  北京公交辐射河北毗邻县市

  此次规划草案涉及范围广,以北京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居住组团为重点,并辐射至远郊区及河北毗邻县市,不包括远郊区区属运营公交。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草案特别提到两条潜力走廊——京承高速走廊、京沪高速走廊中缺少轨道覆盖、且地面公交服务不足,地面公交应挖掘需求、提升服务。  

  公交“3+1”线网分级服务不同

  规划草案的一大亮点就是结合北京实际,提出“3+1”线网层级体系。“3”即干线、普线和微循环线,统称常规线路;“1”即定制公交。根据不同层级,线路功能定位、布设位置、长度、站距以及发车频率均有所区别。

  干线:分为服务远郊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市郊干线,以及主要服务于中心城区的市区干线,采取快慢结合的运营模式,可以弥补轨道的不足和分担轨道压力。

  市郊干线长度不宜大于70公里、站距大于1公里,市区干线长度不宜大于25公里、站距800米至1公里。高峰期断面客流500人次以上,发车频率小于5分钟。

  微循环线:主要服务轨道和公交干线站点周边,提供居住区、就业区与轨道站点、公交干线站点之间的接驳服务或者短距离通勤通学服务;定制公交是常规公交的补充和服务升级,通过线上预约、拼车同行、智能调度等创新手段。

  微循环线长度低于10公里,站距300至500米,发车频率高峰期小于5分钟,平峰期10至15分钟。定制公交则按照客流需求灵活设置。

  普线:主要服务中心城区,服务对象包括从居住区去往医院、公园、商场等分散的中短距离出行,可以弥补轨道服务的空白。长度不宜大于20公里、站距500至800米。

   北京市公交线路将按照“先优干线微循环后优普线,先增服务后减重复线路”的原则,力争到2022年,地面公交基本实现与轨道协同发展。公交专用道长度1020公里,高峰时段地面公交干线平均时速20公里,地面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9.5%。

  地面公交辨识系统“换新”

  根据规划,包括线路、车身、站台在内的北京地面公交辨识系统将统一“换新”。现行北京市的线路辨识是以行驶区域划分为主的数字路号体系,但存在编号资源不足、路号前缀含义不清晰等问题。下一步,北京将对地面公交路号编制规则进行完善。具体编号规则另行研究制定。 

  车身辨识即公交车辆车身颜色和图案。现有公交车辆车身颜色是依据车型、燃料结构、运营区域确定的,与线路类型关联度不强。结合规划的公交线网层级及运营区域,将对车辆外观进行重新设计。此外,站台辨识重点规范主要公交走廊内站台的电子站牌设置,为市民公交出行提供车辆到站信息预报、交通出行信息提示、远程信息发布等信息服务。

  27条主要公交客流走廊

  11条满载率高、需要公交分担客流的轨道线路所在走廊:

  长安街、西单南北大街、京台高速、北苑路、朝阳北路、京港澳高速、三环路、四环路、京藏高速、机场高速、京通快速路。

  14条既有公交主要客流走廊:

  二环路、安立路、平安大街、朝阳路、京哈高速、南中轴、京开高速、前三门大街、阜石路、西外大街、万泉河路、学院路、中关村大街、两广路。

  2条无轨道线路覆盖的潜在公交客流走廊:

  京承高速走廊、京沪高速走廊。

分享到:
阅读量:5801
互动咨询

请您简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