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汽车产业互联 >资讯 > 新闻 >

如何发挥更大价值? 疫情加速无人配送车落地应用

发布时间:2022-05-26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作者:森林

  .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来自整车、零部件、人工智能、互联网、通信等领域26家领军企业与创新公司发起成立,围绕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所需的技术创新、产业合作、试点示范、标准研究等开展交流研讨工作。

无人配送车

  * 图片源自网络

  近两年,疫情催化无人配送加速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最先商业化落地的新赛道。尤其是2022年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疫情多点散发之际,京东、美团、新石器等企业快速调度无人配送车,投入抗疫一线,在缓解运力紧张、减少交叉感染、提高物资配送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无人配送与城市物流体系融合发展,其衍生场景将更加多元化,产业发展进程也有望进一步提速,迈入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新阶段。

  01疫情加速无人配送落地应用

  疫情反复加剧造成运力紧张、无接触需求不断增长,推动无人配送成为科技抗疫的中坚力量。领先企业以此为契机不断扩大车辆投放规模,在“实战”中验证场景适用性与稳定性,持续优化车辆性能与商业模式。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已有10余家无人配送企业奔赴抗疫一线,共投入近800辆无人车用于生活物资及防疫物资的无接触配送,累计服务单次超过173万次,总行驶里程超过13万公里(见表1)。

无人配送车

  * 表1:国内部分无人配送车投放情况

  资料来源:各企业提供

  从2020年疫情早期的试验性部署到2022年进入多场景常态化运营,无人配送企业在应对突发疫情、远程部署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产品应用范围拓展明显。今年3月上海疫情爆发期间,10余家无人配送企业快速从全国调运车辆支援上海防疫,缓解了封控区域配送人员不足的困境,让更多人看到了无人配送所蕴藏的价值与潜力。

无人配送车

  * 新石器无人车

  在实际抗疫过程中,除社区、园区、商超、校园、方舱医院等典型应用场景之外,无人配送企业还根据自身产品特点不断拓展应用边界。京东发挥平台优势,将无人车融入其物流配送体系,并增大货箱体积与格口数量以满足多元化配送需求;美团自动配送车与美团外卖、买菜等业务订单系统打通,可接收订单,直接执行配送任务;新石器无人车凭借零接触、全天候、多功能优势,用于方舱医院和管控区域的果蔬及医疗物资无接触配送;毫末智行“小魔驼”可根据指定路线自主运行,实现从 A 点到 B 点的全路径无人配送;驭势科技通过APP和云控平台关联仓库端、用户端、无人车端,实现配送全流程信息化、可视化;行深智能在20多个社区和10个方舱医院进行物资无接触配送、环境消杀和医废清运综合防疫服务;白犀牛通过与多个居委会联动,将小区居民所需物资运输的体积、重量、支持末端接力的志愿者时间等多维参数融入智慧物流订单平台,优化配送路线,提升配送效率;一清创新将车厢定制为送餐车,自动化对接酒店系统,从运输到送餐全流程实现无人接触;爱上智能无人车开发监测体温、路面巡查、警告宣传、维持秩序等功能用于协助疫情防控工作,开拓了无人配送衍生场景应用。

无人配送车

  * 京东无人车

  在疫情催化下,无人配送加速进入公众视野,愈加被公众广泛接受。作为传统人工配送运力的补充,无人配送具有两大优势:一是7*24小时运营可解决运力紧张问题,提高封控区内的物资配送效率;二是无接触配送可阻断“人传人”的疫情传染链条,减少人员交叉感染。疫情期间,无人配送企业积极培训社区志愿者使用无人车,简化车辆部署与操作环节,使其成为抗疫保供的重要力量。社区居民对无人配送的效果评价普遍较好,不但积极使用还会提出反馈与改进建议,推动相关企业及时改进用户体验。部分社区居民还手工绘图车牌,为无人车寻找停歇的落脚点、爬楼梯凳的斜板等,更出现了无人车“霸屏”朋友圈、社区公众号的现象。未来,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的推进、用户习惯的形成,将驱动无人配送需求持续增长,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进程。

无人配送车

  * 美团自动配送车

  02无人配送在抗疫中仍面临众多挑战

  尽管疫情催化无人配送加速落地,培育壮大无人配送产业发展已成为政府与行业共识,但在实际抗疫过程中,推动无人配送规模化落地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无人配送车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一是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政策造成各地政府管理方式不同。一部分城市参照机动车管理无人配送车,另一部分城市参照非机动车管理无人配送车,给企业带来了执行层面的困扰。二是各地政府对无人配送的接受程度及协调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仅北京市发布了《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并实行牌照管理,其他城市则主要实行“一企一策”的管理办法,偏开放型城市在路权上秉持“特事特办”原则,在达到安全性要求情况下,通过申请审批允许公开道路运行;偏保守型城市仅允许无人配送车在社区、园区、方舱医院等特定场景使用,城市开放道路则严格禁行,只有需求特别强烈的基层政府部门(街道、乡镇、居委会等)以担保的形式授权少量路权,支持辖区物资配送。另外,部分城市在无人车审核、管理方面的决策周期、决策链条过长,也直接阻碍了无人配送的发展应用。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更明确的指导和支持政策,对路权进一步开放。

  其次,老旧社区人车混流、车辆停放混乱、通行空间紧张等复杂路况给无人配送应用带来挑战。无人车运行有最低技术要求,过窄的道路、过小的转弯半径和空间都会超出其运行条件,因此企业紧急研发了无人车远程部署技术,实时建图、远程调试,并通过提高感知能力、规避狭窄地段路线、适配算法等方法解决现实难题。行深智能采用多源感知融合定位技术,定位精度可控制在10cm,无须对道路环境进行改造即可进行避障、自主超车、自主泊车等自主运行;毫末智行增加了更多的人机交互功能,并通过动态规划规避经常阻塞或通行空间较窄的区域;爱上智能将无人车集中调度管理系统作为车辆集中控制级大脑,安排各车辆错峰通行等协助交管人员快速处理违停堵塞车辆,疏缓老旧小区交通现状;白犀牛采用分时段错峰运营,避免车辆并排行驶。未来,若能对老旧社区设施加以智能化改造,增加无人配送车专用车道及可被摄像头识别的交通信号灯,划定明确的车道线和可行驶区域,将进一步增强无人配送通行能力、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最后,跨城市、跨区域的远程部署带来了技术方面的挑战。在不同城市、区域部署过程中,需要由现场安全员与远程安全员配合完成路线测试,根据行驶效果调试车辆设置,正常周期为1—2周时间,领先的企业可实现1—5天跨区部署。实际部署过程中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信号差,如何实现离线调度与监控;二是在高精地图不完善情况下,如何进行路线测试、车辆设置;三是面对政府与部分用户对安全性的担忧,如何保障运行安全;四是如何进行车体消毒、安全检查等运维服务。

  为此,美团自动配送车先期利用自动驾驶+云控的混合方式承接配送任务,同时通过采图车和自动配送车现场采图;新石器基于5G通信传输研发了无人车远程无人部署技术,可以在现场无人配合的条件下实时建图、远程调试;行深智能基于多源融合定位技术,并形成了相应的快速部署工具链;一清创新自研高精度建图,拥有双重部署方式,在无人车投放之前既可通过工程师进行地图采集,又可通过远程驾驶建图,双重保障且地图可实现线上批量更新及OTA 批量升级。

无人配送车

  * 行深智能工作人员对无人车进行部署

  03后疫情时代将发挥更大价值

  无人配送作为科技创新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场景之一,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其未来的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后疫情时代,无人配送需与城市物流体系相融合,协同取货、装车、行驶、交付等各环节,整合、打通即时配送行业上下游业务流程,达成各环节的高度协同,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产业价值。

  政策层面,应逐步建立规范无人配送车管理体系,开放路权。加速完善配套标准建设,包括产品标准、测试标准、运营标准、服务标准等。同时鼓励创新性探索与尝试,准许更多企业在指定区域内打造示范应用样板工程,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性扶持政策。

  企业层面,应苦练内功,不断提升无人配送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安全保障能力及运营能力。增加有人驾驶货运车辆与无人配送车辆之间的货物短驳、装卸、标准化载货流转工具的研发和使用,从而在未来的城市物流智能化运营场景中,实现有人干线、城际车辆运载物资与末端无人配送车辆的货物分拣、转运环节的有效衔接。

  基础设施方面,应将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智慧路口等数字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无人配送在城市物流体系中的运作效率。推动无人配送终端管理系统与现有城市主要车辆运输、快递、外卖应用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进而实现数据闭环。

  社会宣传方面,需要联合政府、媒体、行业机构等多方力量进行无人车科普工作,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进而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在疫情环境下,无人车拉近了用户与最后100米配送的距离,但大多数人对无人配送模式还不熟悉,认识还存有误区。作为新兴技术,无人配送还需获得终端消费者的理解与认可,唯有科学认识智能化无人车的价值,才能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

  作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智能化补充,无人配送的作业方式和优势在疫情期间被公众更广泛认知,在应用场景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随着技术完善、路权开放和商业场景逐步清晰,无人配送有望实现规模化复制,进入加速普及期。

分享到:
阅读量:5439
互动咨询

请您简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