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汽车产业互联 >资讯 > 新闻 >

一文看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时间:2022-03-24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作者:森林
氢能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为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定下乾坤。

  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划,“含金量”十足。《规划》的发布实施,将极大改善行业发展预期,全方位催化市场情绪。

  但就当前而言,国内整个氢能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产业各方面距《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本文通过阐释《规划》中的“八大亮点”,丈量“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及所释放出的新商业机会。

  1、《规划》:“将发展重点放在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目前我国氢气产量超3000万吨/年,主要是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等,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其中化石能源制氢碳排放量很高,平均制取每公斤氢气会排放10-30公斤二氧化碳。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化石能源制氢显然不能成为发展的主方向,《规划》做出“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在意料之中。

  在当前国内氢气来源构成中,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占比仍较低。《规划》指出“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对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链而言是释放出的一个重大利好信号。在这一信号指引下,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体量会快速扩大,国内水电制氢设备产业链相关企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事实上,在双碳目标牵动下,据高工氢电观察,水电制氢设备产业链现就已经吸引了一批企业加码布局,其中既有中石化、中石油、国电投、中国电力、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这类央企国企,也有隆基股份、阳光电源、宝泰隆、兰石重装、亿华通这类上市公司,还有国富氢能、上海舜华、大连化物所等氢能公司、科研机构、社会资本,还包括国际巨头康明斯等。

  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时代已经到来,其很快将成为我国未来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燃料电池车辆的保有量1万辆,“3+2”城市群四年末执行目标是32305辆(京津冀5300、上海5000、广东10000、河北7710、河南4295)。从《规划》提出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5万辆的目标看,还差1万台左右的保有量目标待安排。从这个角度看,在现有城市群之外,应该很快还会有新的城市纳入示范城市群名单。具体会是哪些城市,值得期待。

  《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10-20万吨/年,从现有的项目及政策支持力度看,业内认为,最后实际的制氢能力应该远超这个规模。

  3、《规划》:“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

  经过多年发展,在氢能产业链上我国已经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双极板、BOP组件及基础核心材料的国产化,同时价格在持续走低。再加上基础设施明显提速,氢能供应网络逐步形成的实际情况,可以说,国内氢能产业正在逐步接近产业化的临界点。

  在这种情况下,《规划》明确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的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与批量化生产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国家对氢能产业相关企业、尤其是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的要求已经从“能不能干”、“怎么干”开始向“怎么干好”、“性能指标提高”的方向升级。

  4、《规划》:“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加氢站是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据有关市场机构统计,我国已建成加氢站200余座。下一步国家具体将如何推进加氢站在内的氢能基础设施?发改委在做具体解读时特别提出,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油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站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氢气虽然作为能源已被列入诸种能源之一,但按照《能源法》仍被作为危化品管理,新建的制氢项目均属于“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被严格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新建、扩建。

  一方面是要加快构建氢能供应网络,一方面为推进加氢站建设而探索的新模式又受限于《能源法》。随着《规划》的发布实施,业内预测,氢的能源属性有望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大概率很快出台专门的配套文件,加强氢能作为能源的规范管理。

  5、《规划》:“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才及其他从业人员。 ”

  行业普遍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业界多家企业反馈行业人才团队建设普遍落后于行业发展需求。今年,全国首个氢能专业本科落地华北电力大学。随着《规划》对氢能专业人才问题给出方向性指引,此后,全国应该还会有更多高校设置氢能专业。

  6、《规划》:“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 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

  《规划》从技术成熟度、商业化推广可行性等角度提了各种储运路线,其中低温液氢储运被着重提出。

  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液氢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在国内却发展得比较缓慢。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加速推进氢能战略,以及全国各地陆续公布氢能规划,液氢凭借自身优势,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在2021年表现尤为明显:全国首座液氢站落地;国家发布三项液氢国标;以中科富海、国富氢能、鸿达兴业、航天六院101所为代表的企业及院所在液氢相关技术及项目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等。可以说,国内液氢民用化进程正加速推进。

  随着《规划》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液氢储运进行“定调”,液氢在国内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快。

  7、《规划》:“探索培育‘可再生能源发电+ 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逐步形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电力系统储能体系。”

  “可再生能源发电+氢储能”已经是过去一段时间全行业在重点发力的方向。企业端,昇辉科技、首航高科、鸿达兴业等均公开表示涉足这一领域,燃料电池企业中明天氢能、鲲华科技、高成绿能、众宇科技、东方氢能、骥翀氢能等也都在推进这一业务。很多相关项目在全国也正悄然展开。

  不过这一新模式的发展在国内普及应用还存在几大掣肘:比如,可再生能源制氢还未达到规模化应用阶段;氢储能发电系统技术还不够成熟;氢储能整体效率还较低;规模化制氢站还必须在化工园区等。

  在《规划》的推动下,这一赛道的热度估计会持续走高。“可再生能源发电+ 氢储能”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氢能规模化应用的一个重要牵引力与突破口。

  8、《规划》:“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 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 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不完全统计显示, 2021年期间,东岳未来氢能、国富氢能、捷氢科技、氢璞创能纷纷进入券商辅导阶段,飞驰科技、国鸿氢能正在开展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准备工作,鸿基创能、未势能源、新源动力等均在推进IPO。清能股份子公司Hyzon Motors于2021年7月通过SPAC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融资6亿美元。

  2022年以来,也有近10家氢能企业寻求科创板、北交所、港交所上市。现在又有了《规划》的支持,金融市场上对氢能行业存在的顾虑会逐步减消。在政策驱动下,行业可能会涌现更多拟上市融资的企业。

分享到:
阅读量:7747
互动咨询

请您简短留言: